密乘判显教为“不共”,称之为“般若乘”,以示与自宗“金刚乘”有所区别,乃取义于“金刚”无坚不摧。
又立显教为“因乘”,即仅能得成佛之因,而自宗则 为“果乘”,盖可得成佛之果 (即修密宗者可即身成佛)。
此语其实亦不应太过犯忌,是亦犹禅宗之当下见性,而视显教余宗为不能耳,可是却未见显教各宗群起攻讦禅宗,这里头恐怕有点成见在内。
其实密宗不异禅宗:
密宗最高层次,到修“大圆满”的最后阶段,
便完全强调见性,完全与禅宗相同。
禅密两宗的分别:
只在于前者无前行次第,要“一超直入”,
而密宗则建立种种次第以为前行耳。
密宗次第共分为六,外三,内三。
属外密者:
- 事乘
- 行乘
- 瑜伽乘
属内密者:
- 生起次第(摩诃瑜伽)
- 圆满次第(阿努瑜伽)
- 大圆满(阿底瑜伽)
六乘虽分内外,其实前五乘皆可视为大圆满的前行。
甚至大圆满又可分三部:
- 心部
- 界部
- 口诀部
而口诀部又分四部:
- 外
- 内
- 密
- 无上
到了“大圆满口诀部之无上部”这一阶段,然后才得究竟,才与禅宗一致。
因此我们不妨细数,以五乘为前行之外,还要经过大三部、小四部的修持,次第井然,而且绝不能躐等,直到最后阶段然后才与禅宗相等,是则攻讦密乘者便应该心平气和,不必一味诽谤“成什么佛”矣。
倘如要否定密乘,恐怕便要同时否定禅宗,若不然,便失去持平。显教偶有否定禅宗者,但绝非主流,不似一提起密乘,显教中人立时便嗤之以鼻。笔者详言密乘判教,希望可以因此止诤。
(P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