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密宗分六,次第井然


       密乘显教为“不共”,称之为“般若乘”,以示与自宗“金刚乘”有所区别,乃取义于“金刚”无坚不摧。

       又立显教为“因乘”,即仅能得成佛之因,而自宗则 为“果乘”,盖可得成佛之果 (即修密宗者可即身成佛)。

       此语其实亦不应太过犯忌,是亦犹禅宗当下见性,而视显教余宗为不能耳,可是却未见显教各宗群起攻讦禅宗,这里头恐怕有点成见在内。

  其实密宗不异禅宗:
密宗最高层次,到修“大圆满”的最后阶段,
便完全强调见性,完全与禅宗相同。

       禅密两宗的分别:
只在于前者无前行次第,要“一超直入”,
而密宗则建立种种次第以为前行耳。

  密宗次第共分为六,外三,内三。
属外密者:
  1. 事乘
  2. 行乘
  3. 瑜伽乘

属内密者:
  1. 生起次第(摩诃瑜伽)
  2. 圆满次第(阿努瑜伽)
  3. 大圆满(阿底瑜伽)

  六乘虽分内外,其实前五乘皆可视为大圆满的前行

甚至大圆满又可分三部:
  1. 心部
  2. 界部
  3. 口诀部

而口诀部又分四部:
  1. 无上

到了“大圆满口诀部之无上部”这一阶段,然后才得究竟才与禅宗一致。

  因此我们不妨细数,以五乘为前行之外,还要经过大三部、小四部的修持,次第井然,而且绝不能躐等,直到最后阶段然后才与禅宗相等,是则攻讦密乘者便应该心平气和,不必一味诽谤“成什么佛”矣。

  倘如要否定密乘,恐怕便要同时否定禅宗,若不然,便失去持平。显教偶有否定禅宗者,但绝非主流,不似一提起密乘,显教中人立时便嗤之以鼻。笔者详言密乘判教,希望可以因此止诤。


(P142)

63.显密交诤实非所宜


        要比较详细说明的,是密乘所判“不共乘”。

        所谓“不共”,乃指与显教不同而言。

        照密乘的观点,自然说密乘比显教为殊胜,而显教行人则谓密宗乃不纯的佛教,因为其中有吸收婆罗门教仪轨之处。

        笔者一向不主张在这问题上作争论,因为如果说对外吸收即是不纯,那么,释迦当年其实亦有吸收一些印度哲学流派之处,现代研究印度哲学的人对此已多论及。

        若谓佛教徒只应恪遵释迦教法,不能有所发展,是则禅宗何以又重“祖师禅”而弃“如来禅”耶?甚至天台、华严两家,亦只是据《法华》、《华严》两经发挥其玄义耳,其所发挥,未见印度经论有明文也。

  因此斥密乘为不纯,实在很站不住脚,即使唯识家虽有印度经论作根据,不同于天台、华严,亦不宜视密宗为不纯,因为唯识建立“三分”、“四分”之类的争论,我们可以说,诸说之中一定有非佛密意的说法,因为若立“三分”,则“四分”必然“不纯”,反之亦如是,是故与其排斥密宗,倒不如去理解密宗。

  密宗仪轨无一不有佛学根据若不依唯识,即依中观,学密的行人亦必通此两种学说

       故若对密宗仪轨不作了解,只据其表面形式即斥为不纯,一争论,恐怕徒然令有意学佛的人失去信心耳,甚无益也。
  
       密乘行人最犯显教大忌之处,是认为修密可以即身成佛,而修显宗者却须经三无量劫后成佛,因此显教中人便亦驳曰:密乘成的是什么佛?且引天台宗的“六即佛”,讥其成就的层次甚低。

       笔者认为,这种争论于末法时期实不宜提倡,各宗实应同心协力破邪显正,始为当急之务,不如认为凡合如来三法印者即是正法。 



(P140)

47.弟子观察上师三年


       笔者常说,任何生活形式,皆是修持,此乃实话,可是亦正因这样,亦形成一些流弊。有些人毫无证德,也可以随便挂起上师的招牌招徕弟子,也可以同样以生活即是修持为借口,乱七八糟,却说得天花乱坠,在理论上,他们的行为亦可以站得住脚,除非是能够证明,其人实无证德,但若要证明这一点十分困难。

  尤其是现代人机诈百出,他们并非一个人出来行骗,而是一个集团出来招摇,配备魔术师、催眠术师,加上声光电化效果,表演起来,实在容易迷人心眼,尤其是受催眠的人,一旦陷身其中便难自拔,那时候,便根本没想到要证明此“上师”一切证德证量之真假,是故假密宗流行天下,实在有其本身的特殊因素。

  在这方面,笔者只能请大家注意密宗的一项规矩:

  1. 上师观察弟子三年,
  2. 弟子亦观察上师三年,
  3. 然后才传法受法。

  因此,有心做弟子的人;是完全可以观察上师的,而且必须观察,千万不可靠耳食之言来做决定。任何人将一位上师说得如何厉害,那只是他个人的意见,自己仍然要加以观察,才做最后的决定。

  也千万不可震于一位上师的名头,便毫不考虑,扑身进门,因为名头往往靠包装而来,包装得愈完美,宣传得愈广泛,未必就等于有真材实料,是故对上师必须观察。

     我们也要记住“君子可欺以其方”这句话,千万不要因为代人吹嘘者有身份地位,便以其吹嘘是实。阿甲欺阿乙以其方,阿乙虽是正人君子,他赞扬阿甲,绝不等于阿甲便有上师的证量。

        于末法时代,认识这一点尤其重要。是故笔者再三叮嘱,有心学密宗的人,一定要观察上师。


(P107)

44.密宗与食肉


       佛教不杀生,为什么密宗的活佛却可以食肉?

  这个问题有逻辑上的错误,因为他将“杀生”与“食肉”等同起来。我们不妨将问题改写如下:

  第一种改写:佛教不杀生,为什么密宗却可以杀生?

  但无人会提这样的问题,因为密宗亦不准杀生,杀生即犯戒。

  第二种改写:佛教徒不食肉,为什么密宗却可以食肉?

  亦无人会这样提问,因为佛教徒并非不可以食肉。释迦当年亦食肉,只是不杀生而已。他有一个老表提婆达多,即拿着他食肉来作为把柄,背叛佛教,另组门派,后来几经周折才将事件平息。

  笔者将问题如是分析,并不是卖弄逻辑,只不过想通过逻辑来解答问题而已。因为密宗的人不杀生而准食肉,恰如释迦,一点也没有区别。

  佛教徒不得食肉,只是汉地僧团的规矩,主要原因,在于汉地的僧团制度已不同印度。释迦当日的僧团,一律乞食,是故僧人必备有一乞食饮水两用的钵盂。

  如今泰国的寺庙,还保存这种规矩,只不过他们有些已不必沿门乞食,到时自有人来布施而已。

  汉地的僧团,则改为“丛林”制度,起初寺院多建在深山,乞食由是为难,因此僧侣便只好自己煮食,有“香积厨”的建立,既然如是,那就当然非食素不可,如若不然,就得杀生,是犯佛门重戒也。

  因此密宗信徒可以食肉,却并非故意为口腹之欲杀生而食,其规矩亦犹释迦当年耳。只不过我们见惯汉地的僧团制度,才会有此不合逻辑之问。 


(P100)

14.密宗“本尊”是不是神

       
       密宗有许多“本尊”,这些本尊,是否即是吕祖、黄大仙之类的神?这个问题,问得非常之好,相信许多学密宗的人,心中都会有这个疑问。

  密宗的确似“满天神佛”,有佛、有金刚、有菩萨、有护法、有空行母,位位可以成为本尊,数量之多,可谓多如牛毛,俨然为“多神教”也矣。

  然而实际上则不然,密宗叫这种修持为“借幻修真”,一切诸佛菩萨空行护法,其实只归于一心一心开展,即为万象,故有许多不同的本尊,但万象亦能摄于一心,所以许多本尊,无非只是自己的心识

  因此可以这样说:
一切修法,其实只围绕一个目的,将自己的心识加以净化

  为什么要建立许许多多金刚、诸佛之类呢?那只是因为信徒的根器各各不同,他们的心识亦各有特点,所以便要用不同的本尊来加以摄引。
  有人修观音法相应,有人修文殊法相应,有人修药师法相应……各各相应不同,是故本尊亦不同。并不是说要修齐一切密宗仪轨,然后始能成就者也。

  故亦可作此譬喻,密宗建立许多本尊,有如药房有各种方剂,适合什么方剂,视信徒各别而定,并不须将全部方剂都服用,才能治好自己的病,甚至相反,若寒热并服之时,其人恐怕还会一命呜呼。

  因此对待密宗的本尊,千祈不可将之当作神灵来拜必须依“仪轨”修习,然后才能因修习而心识得清净

  倘若像拜神一般来拜本尊,那便是迷信,便是替自己添多一重障碍。

  凡学密宗,必学“唯识”,便是这个道理,否则只是拜神公拜神婆耳。

  “唯识”建立“种子”之说,一切因果业报皆由“种子”受熏习起现行而来,所以我们也可用善业来熏习种子,使善报生起。甚至我们可以净化“种子”,由是得到解脱

  密宗的一切修持,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个目的

       密宗建立许多“本尊”,本尊可分为金刚、佛、菩萨、护法、空行母等等,如果不明白目的,那便会因此陷入满天神佛的迷阵。

  现在传播密宗的人,不建基于理论之上,只一味强调“本尊”的灵验,如何有求必应,那就是导人迷信,而且甚至可以说,是有意布迷阵来蛊惑信徒。

        一万个热心学密宗的人,却恐怕没有十个人肯去学“唯识”。为什么呢?因为教他们密宗的所谓“上师”,本身恐怕亦不知“唯识”是什么东西。他们甚至不知道密宗的仪轨,处处与“唯识”理论关合。是则作为弟子的人,根本不是学佛,只是去拜神而已。


        情形如此,真是佛教传播的悲剧




(P035)

4.密宗跟佛教有何分别


       什么是密宗?它跟佛教有何分别?

       提出这问题的人,是用特殊眼光来看密宗矣。然而亦正因为这样,这问题才值得重视。

        不妨想一想,为什么没有人问什么是净土宗,它跟佛教有何分别?人们不这样问,意识上是将佛教与净土宗等同,可是却认为佛教跟密宗总多少有所分别。可以说,这只是错觉

       佛教有许多宗派,各宗并无特殊的地位,因为各宗所弘的都是佛法

       倘若将密宗特殊化,则绝非正见。无论是褒是贬,皆属如此。

3.关于密宗

       有人向笔者一口气提出十七个问题,所问皆关于西藏密宗的事。

        藏密的教理行果虽高,但真实修行密宗则确实不易,加上目前的情形复杂,所以除非机缘凑合,否则学密宗不如学净土,反而安稳,而且不易为人欺蒙。

       但问者却云以上的问题,谈老可能觉得肤浅,但这些问题,却确是一些初学密宗者(或者可以说,是初学假密宗者)心中的疑问,故务希公开作答,对许多香港人来说,便是功德无量也矣。

       这样一说,是用大帽子来压笔者矣,如果不答,便是犯戒。可是笔者详视所提各问,却愈看愈心惊胆跳,因为其中有许多问题,十分之敏感,笔者即使清心直说,对事不对人,亦必然会给人认为是影射式攻击。因此各位读者,对笔者以下所答,仅作为参考可也。

       尤其是已经皈依密宗的弟子,不妨见仁见智,千祈不可拿着笔者的说话,来质问这,质问那,一切只宜自行思考,听到有不同的意见,只宜自己比较,如果拿着笔者的说话来驳斥人,那便是替笔者撩是斗非,确非谈密宗的本意。

       其人所问,虽只十七条问题,但既然要答,则不能限于此十七条问题之内,盖若不补充若干问题,有时便很难答得全面。

       以上所言,属于开宗明义,由下文起,转人正题。


1.序

普贤素闻
戊寅春于香江客次

学佛不外二事:“上求下化
  1. 上求解脱以成正觉
  2. 下依解脱而化众生

由是权立种种善巧方便,务使自他皆能证入究竟

因此,凡学佛必不可舍本逐末,昧却宗旨,而学密之人尤须深明此意。

        近年近年港台密法盛弘,虽不乏具眼知识,奈何伪师之多往往鱼目混珠。彼辈言行每以神通感应作标榜,竟令初学趋之若鹜,为途日远,早已忘失解脱正道久矣。密法原极殊胜,若不善修学,惑于事相,则毫厘千里也。危机渐显,有识之士莫不痛心疾首焉。

        今谈锡永上师婆心切切,虽身居海外,对诸偏差现象,亦常疾言厉色大力纠正,无视毁誉,但期正法得以匡扶,一脉赖以不绝。发而成文,见诸报刊,已不下数十万言矣。

       鉴于世人对密法之误解颇多,遂集此篇以释群疑。全书除附录之外,余皆于1990年《明报》公开发表。限于篇幅,只就事实直言,择要而谈,尚未曾论及甚深法义,全书言简意赅,不乏精简见解,可供初学密法者决择邪正,不致为为所愚也。

        阅读本书之人,当再三体会谈师悲心本怀不落于是非纷争臼窠自行思考书中提示之问题,辨明宗旨,共同力挽狂澜于今时,如是则不负谈师良苦之用心焉。

《西藏密宗百问》目录

  1. 第一章 密宗精髓
  2. 关于密宗
  3. 密宗跟佛教有何分别
  4. 什么是密宗
  5. 密宗的层次
  6. 密是不是邪
  7. 关于西藏黑教
  8. 黑教的九乘次第
  9. 黑教是不是“密宗”
  10. 真伪密宗的分别
  11. 观察密宗上师之道
  12. 用三法印分别真伪
  13. 密宗“本尊”是不是神
  14. 关于偶像崇拜问题
  15. 佛像的礼拜与形相
  16. 密宗与捉鬼
  17. 见鬼实亦幻象
  18. 答“双身佛”之问 
  19. 的手段,必须明确
  20. 第二章 藏密修持
  21. 藏密修持的步骤 
  22. 修密必须修“观想”
  23. 密宗的“加持力”
  24. 念咒有什么用
  25. 念咒帮助“入定”
  26. 藏密静坐不是气功 
  27. 拙火亦不同丹田火 
  28. 女人练到变男人 
  29. 道家“逆修”的根据
  30. “倒骑驴”是否合理
  31. 到底还是自然好
  32. 神通只是轮回的因
  33. 密宗修持特色
  34. 第三章 活佛的由来
  35. 什么是“活佛”
  36. 白教创“活佛”先例 
  37. “活佛”是真还是假 
  38. 活佛有优亦有劣
  39. 看活佛的“大”与“小
  40. 用平常心看活佛
  41. 活佛与“神通”
  42. 以道家“雷法”为例
  43. 密宗与食肉
  44. 戒律也有背景
  45. 生活细节,不宜多问
  46. 弟子观察上师三年 
  47. 密宗为什么准结婚 
  48. 头发并不比法重要 
  49. 天葬是否太残忍 
  50. 说人骨人皮法器
  51. 佛道两家皆重识见
  52. 且说张紫阳的丹法
  53. “心君”与“唯识”
  54. 凡法必有法义 
  55. 第四章 密宗次第
  56. 由“判教”说密宗 
  57. 一切法都殊胜
  58. 说人乘与天乘
  59. 道家何以属于“天乘”
  60. 大乘是否佛说
  61. 声闻与缘觉
  62. 显密交诤实非所宜
  63. 密宗分六,次第井然
  64. “下士”只是博个机会
  65. 能出离即是“中士”
  66. “上士”唯具菩提心 
  67. 修密只是修“止观”
  68. “三士道”与 “九乘次第”比较 
  69. 关于“即身成佛”
  70. 且了解点“中观”
  71. 修密法须知 “缘起性空” 
  72. 密宗最重修“般若” 
  73. 举一个“仪轨”为例 
  74. 关于神通的故事
  75. 神通不是修持目的
  76. 答问密宗,告一段落 
  77. 附录一 智慧与毒药 
  78. 附录二 永恒与万有
  79. 附录三 关中小品四题
  80. 附录四 西藏密宗法器简介
  81. 附录五 坐姿及手印简介
  82. 附录六 密宗常用名相解释闲话密宗 

《西藏密宗百问》简介

什么是密宗?
真伪密宗又如何分别呢?

  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文字解说,阐释西藏密宗的种种现象、疑问,导引您深入瞭解密宗的特色、修持以及与其他宗派之间的分别


  书中并附图说明:



  1. 密宗法器的形制、用途
  2. 佛像坐姿、手印的涵义
  3. 解释密宗常用名词

期能裨益初学密宗者的指引、参考。





《西藏密宗百问》目录 

密宗百问


        《密宗百问》讲述近年港台密法盛弘,虽不乏具眼知识,奈何伪师之多往往鱼目混珠。

       彼辈言行每以神通感应作标榜,竟令初学趋之若鹜,为途日远,早已忘失解脱正道久矣。

        密法原极殊胜,若不善修学,惑于事相,则毫厘千里也

       危机渐显,有识之士莫不痛心疾首焉。

        整个密乘续部的发展,由上而下,绝非如一些学者的说法,说是先成立了下三部密,然后才受印度教的影响,成立无上密。

       我们有证据可以说,先有上密,然后为了随顺世间,才有下部密的建立。甚至无上密中,一开头有的是大圆满,然后才分出起次第与圆满次第。这由上向下的建立,非泛泛研究密乘的人所能知晓。